[月賽]109年7月中華高協中區月賽C D組人物 基層生力軍張瀚澤回台打球如魚得水


2020/07/14 09:43:49
賽況訊息
瀏覽人次 ( 913 )

(文字/697)(圖片/0)(檔案/0)(影音/0)

回台才半年,張瀚澤已獲得全國小學6月錦標賽9-10歲男組第十,及中區7月賽男子D組亞軍,成績相當可觀,成了基層扎根的生力軍。…

文字訊息(697)-

回台才半年,張瀚澤已獲得全國小學6月錦標賽9-10歲男組第十,及中區7月賽男子D組亞軍,成績相當可觀,成了基層扎根的生力軍。

張瀚澤的父親表示,相較於中國大陸,在台灣學高爾夫享有更多的便利性,充份的時間是最大的優勢。「之前住在上海,球場偏遠,交通不便,每周只在周六練習一天,回到台灣一周可抽空練習五天。」張瀚澤就讀的台中澴宇蒙特梭利小學距興農球場或藍鵲練習場都很近,就學的地理優勢和便利的球場結合,提供了絕佳的成長環境。「回台灣,人不親土親,資源還是比較多,30分鐘的車程有很多球場或練習場可供選擇。」


雖然上海打高爾夫不如台灣便利,但中國大陸在舉國體制拉抬下,基層高爾夫人口卻呈大幅成長。張瀚澤的叔叔就在上海開設高爾夫訓練學校,他從小就跟叔叔學球。「叔叔告訴我,光上海地區的青少年高爾夫人口,就跟台灣差不多。」

張瀚澤覺得台灣的球場跟上海的球場大不相同,也有截然不同的體驗。「上海的球場建在平地,球道平坦,視野開闊;台灣的球場多在山地,依山勢起伏而設計,坡度大,更具挑戰性。」爸爸則認為上海球場的果嶺沒有順逆草,跟美國洛杉磯的球場比較像,只要關注坡度便可;而台灣的果嶺得同時關注順逆草和坡度,變數比較多,也比較難適應。」

張瀚澤在美國出生,也常利用暑假到美國比賽,有濃濃的美式球風。爸爸說,兒子不是保守型的,每一球都想拼。「這種打法雖然很積極,但一犯錯,往往難以收拾。」為了讓孩子保持一慣的熱情,目前爸爸對兒子的打法採自由放任的態度。「現在先讓瀚澤適性發展,等到14-15歲時,再予以系統嚴謹訓練,希望他的潛能得到最大的釋放。」

(照片由中區月賽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