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訊息(1002)-
110年春季賽陳柏睿獲男子 A 組第 11名,雖不是季賽個人最佳名次,四回合+2,卻是打藍 T 後第一次如此接近標準桿,成了他追求更上層樓的起點。
他最欣慰的是,未因第一天77桿並列第26而氣餒,第二天立刻回穩,打了69桿,排名擠進前10。「最後兩天都打標準桿,且連續三個回合都未超出標準桿,是我打 A 組第一次。」
陳柏睿適時療愈止血的關鍵是學會自我檢討,找出病灶,當晚他躺在床上思索良久,直到找到答案,心裡有了對策才漸漸入睡。「第一天桿子很歪,大概有 5 至 6 次落入沙坑,從沙坑裡救球的技巧也不夠成熟,18洞只抓 1 隻鳥, 2 次雙柏忌。」
從第二天起至比賽結束,陳柏睿的長桿始終小心翼翼,以避開沙坑為優先。「最後三天只下沙坑一次,因為第四輪第三洞開球進入樹叢,第二桿無法直攻旗位,經由沙坑再上果嶺是唯一選擇,也許已經有了心理準備,這一洞還成功救Par,是四天來最滿意的一次危機處理。」
陳柏睿在春季賽最大的收穫是,賽前必須擬妥策略,得按部就班,毫無準備或見機行事,終難成大事。「策略的目的就是按照既定的框架行動,尤其是青少年階段,球技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保守比衝過頭更實用。」
陳柏睿出身高爾夫家庭,爸爸陳宗成是臺南地區知名高球教練,哥哥陳伯豪也是TPGA職業球員,父兄優異的身手如巨大的陰影,一度讓他望球卻步。「雖然從小常跟著爸爸和哥哥在練習場渡過,但是打球的欲望不高,因為功課並不頂尖,爸媽也常說行行出狀元,小三時才開始認真拾起球桿。」或許耳濡目染多時,又有家學淵源的基礎,陳柏睿一起跑就進步神速,從 D 組到 B 組月賽,一直都是常勝軍。
「還好有爸爸的堅持,他只要發覺我那裡不夠標準,就要求做到最好為止。」小時候陳柏睿不懂他已經是南區月賽冠軍了,是理所當然的優秀選手,為什麼還達不到爸的標準,要求這、要求那,父子間發生不少爭執,一年前升上 A 組,高手如雲,以前的玩伴搖身一變成頂尖高手,陳柏睿才恍然大悟爸爸的苦心。「好是無止境的,不進則退,只有精益求精,從苦練與實戰中摸索,才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球技。」
陳柏睿對父母不斷地壯大他的球技與心理素質心懷感激,只有虛心求進才能報答於萬一。「媽媽是心理導師,永遠正面鼓勵;爸爸是教練,總是不辭勞苦。打高爾夫對我而言,就是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