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訊息(1055)-
繼2021年國家隊選拔獲選潛力培訓隊後,20歲的吳亭宜上周在春季賽第三輪締造生涯最佳71桿,三個月內第二次完成重大突破,並寫下季賽最佳名次第六,將個人業餘生涯推向最高峰。
她其實負傷上場,備極艱辛。左手腕韌帶撕裂的陳年舊創,加上右手腕三個多月前的新傷,左右夾擊卻沒有打倒她,靠的是不服輸的鬥志和貴人相助。「71桿是我人生的第一個Under,具有標誌意義,也證明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為了準備這兩場比賽,吳亭宜有備而來,煞費苦心。「體能老師林霈群巧妙地避開了我的手腕實施重訓,達到提升體能的效果,最不可思議,也見證復健科學的進步。」
因為手腕無法完全使力,吳亭宜在比賽時得貼上白貼,避免傷勢復發。「因為傷及骨骼無法緊握球桿,必須靠貼布纏緊後才可發力,如芒刺在背,得格外小心。」上了臺灣體大後,吳亭宜常在比賽後半段疲憊不堪,錯失不少更上層樓的機會,她希望透過體能教練的補強,厚植打硬仗的本錢,沒想到連高中時期的舊傷也一併獲得控制。
臺體大四年級學姊林怡潓第三輪同組出發,如典範在旁,也有激勵效果。「學姊的短桿技巧及果嶺邊緣的切桿,結果都是正面的,也激發我的靈感。」
吳亭宜的高球之路歷經轉折,並不順遂,小五啟蒙,一年後便因興趣索然放棄,八年級重拾球桿已然過了成長的黃金期,打得特別辛苦。「小學時覺得高爾夫是個人運動,沒有隊友並肩作戰,過於單調,國二重逢時卻發現可以和自我深度對話,既是身體的運動,也是思維的訓練。」
當吳亭宜做好參加比賽的準備時已經老大不小,只能從A 組出發,對手大都身經百戰,她卻是初出茅廬,成績並不突出,進入臺中忠明高中後也沈沈浮浮,難以擠進高手之林,她甚至懷疑是否選錯行。「是否繼續打球一直舉棋不定,高三下一度迷失方向,自我放逐長達半年,遠離高爾夫。」吳亭宜最後選擇臺灣體大球類運動系,重拾舊愛,是因為沒有其他專長,彷彿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不過大學近三年的錘鍊,她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登高,已然具備將帥身手。
上大學前,吳亭宜為了照顧舊疾復發的父親,奔波於住家和醫院,因體力透支而摔倒,手腕因此嚴重撕裂,幾乎斷送運動生涯,反而激發潛藏的成就動機,只是受限於求好心切,成績往往適得其反,臺體大莊艷惠老師和楊郁辰教練適時的誘導,讓她從疑惑中清醒。「莊老師寫了一段要相信自己的話送我,在比賽中我常拿出來自我激勵,起了很大的作用。楊教練讓我接下臺體大高球隊隊長,也教導我責任的重要,我的進步也得感謝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