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訊息(1037)-
110年春季賽是淡水正德國中九年級王羽詮在男子 B 組的最終戰,最後一輪的後9洞,他締造個人最佳9洞34桿,且首次四回合都以七字頭完賽,風光告別B組。
王羽詮的成長獨樹一格,與其說是〝球場練〞出來的,倒不如說是〝玩球場〞得來的。6歲開始,每年寒、暑假跟隨爸爸到國內、外四處旅行兼打球,沒有拜師學藝,也未曾參加過國內球場培訓隊招考,打得無拘無束。選擇寒暑假赴國外打球,主要還是考量台灣氣候,尤其家住淡水,冬冷夏熱,對從小有嚴重氣喘的羽詮,實在不是練球的好環境。
一開始連續3年都在北京,9歲後,因北京食宿較不方便,非長久之計,遂轉戰泰國,從此隨爸爸在泰國租車自駕,四處遊玩、打球,遍及曼谷、芭他雅、華欣、清邁等地,甚至連蘇梅島唯一的亞巡球場也打過。幾年下來羽詮隨爸爸造訪過的泰國球場,超過百座(泰國全境完整18洞球場約有162-165座左右),再加上台灣、北京的球場,歷練超過150座球場,旅遊渡假兼練球、識見也跟著提升。
球場閱歷多了,球技上的不足就無所遁形,等於提早發現自己的缺點,並尋求改進,這是王羽詮玩高爾夫最大的收穫。泰國大部分的球場晚於台灣,世代較新、碼數足,果嶺速度快,難度變化多端。國一升國二暑假,透過友人協助,參加泰國高協青少年排名賽(每年6次),彌補因寒、暑假出國無法參加中華高協賽事的不足。
羽詮的爸媽都是臺師大體育系畢業,皆任職淡江大學,爸爸初進淡江任教時接掌棒球隊兵符近10年,後續擔任該校高爾夫代表隊教練近20年,具深厚的教練素養,對選手的養成與臨戰發揮也有一定的了解。「參賽選手最大的敵手是球場,而不是同場的與賽者,惟有亮麗的桿數才是進步與否的最佳驗證。」爸爸強調,若考慮桿數得失,臨場擊球的選擇就會較理性的考量;若是太在意名次,只會讓自已陷入負面壓力與焦慮的情境,自己就壓垮自己。」羽詮的爸爸總是這般的告戒與叮嚀孩子,所以羽詮參賽的結果是以『桿數』來論定,且持續往目標前進。
季賽過後,王羽詮滿15歲,將升A組。面對另一級別的賽事,爸爸最關切的就是孩子身體更壯,增加力量與開球距離,憨直和無厘頭的個性也要收斂,才能成器。
慶幸的是今年二月初,羽詮爸爸託友人的協助,獲得國寶集團張孝明董事長及北海球場廖副總的支持,給予羽詮在北海球場培育的機會,補足了平日短桿、推桿練習場地問題。「期望疫情盡快過去,讓羽詮得以持續在台灣、泰國兩地以歡樂的心情閱歷不同的球場,一定可以展現更理想的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