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訊息(1074)-
高爾夫是個人運動,但是北市南湖小學四年級謝守昱的爸爸卻從團體遊戲的角度切入,創造互動情境,讓孩子歡喜投入,締造佳績。
北區 5 月賽僅是謝守昱第二場月賽,人生中的第三場比賽,便以第六名獲頒第一張高球獎狀,成果驚人。他的球齡只有15個月。
去年 2 月起瘟疫大流行,爸爸出國次數減少,父子相處時間變多,練習場成了父子閒暇同樂的地點,爸爸總會挪出一支球桿當孩子玩偶,沒多久孩子真的玩出興趣。「我覺得他的協調性不錯,但究竟只是一時好奇,抑或真心喜歡,還待觀察。」
爸爸是國內頂尖的馬術專家,深諳運動心理,常透過各種不同的激勵方法試探孩子的決心。「我都會要求他達到目標才能一起前往練習場,結果他都能順利完成,表示他有決心投入這項運動。」
通過層層關卡考驗後,爸爸便把高爾夫設定成互動的遊戲,首部曲是兄弟同窗。「為了避免枯燥的學習過程,一開始就讓大班的弟弟也加入,兄弟兩人良性競爭,有時意見相左還會鬥嘴,但反而刺激學習效果。」
去年 7 月謝守昱第一次下場練習,老爸也是煞費苦心安排對手,寫下師姊出馬第二部曲。「我特別拜託球隊兩名與孩子開球距離、技術水平相當的成年女生和守昱同組,加強比賽的對抗性,因為距離沒有劣勢,結果成績也不輸人,對建立信心大有幫助。」
雖然父親誘導式的遊戲教學效果卓著,但既是父子又是師徒,往往產生角色認知錯亂,於是爸爸改弦更張,以同儕大集合書寫第三部曲。「漸漸地我發現自己教孩子難免有盲點,動輒妨礙進步,去年 9 月便轉學到Tiga團體班,這裡有優秀的教練,更多實力相當的同儕,遊戲氛圍更濃,進步更快。」
在團體學習的氛圍下,謝守昱再獲突破,參加的三場比賽,每一場都有亮點,絲毫不見初學者的生澀。2 月第一次下場比賽,在35位參賽者排名第 14,且在第二回合突破百桿,對一位新人而言,相當傲人。緊接著 3 月今年第一場全國小學大賽,在34人中排第19,並寫下當時個人最佳98桿。北區 5 月賽第二回合則締造個人最佳87桿,向前跨越一大步,並以第六名站上頒獎台。
對小學生而言,高爾夫並不是生活的全部,多元學習才能吸取各種不同的養份,父子都有共識。「目前一周訓練兩天,周三在練習場,周日跟著教練下場。爸爸說過猶不及,與高爾夫若即若離,會讓我打球的動機更強烈。」
然而父子因高爾夫的調劑,距離大幅拉近,關係更融洽。「孩子的思考邏輯就像處理高爾夫,每一桿每個步驟變得有規律可循,就像個小大人,愈來愈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