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中華高協南區 5 月賽人物榜----------- 雙向溝通教學奏效 林芝儀化身千里馬


2021/07/27 09:21:11
賽況訊息
瀏覽人次 ( 1060 )

(文字/979)(圖片/0)(檔案/0)(影音/0)

第一次升格打C組,林芝儀就沖天而起,連續兩天改寫個人最低桿紀錄,以南區5月賽女子C組第五名,光榮走上頒獎台,連教練蕭毓緯也與有榮焉。 …

文字訊息(979)-

第一次升格打C組,林芝儀就沖天而起,連續兩天改寫個人最低桿紀錄,以南區5月賽女子C組第五名,光榮走上頒獎台,連教練蕭毓緯也與有榮焉。

兩天分別是91及90桿,比之前在D組的97桿大幅躍進,林芝儀一點也沒有因為距離拉長,而適應失調。而教練明察秋毫,適時更換球桿,讓她手中的武器變多,也成了成績進步的推手。

之前,林芝儀一直使用兒童套裝球桿,除了一號木和推桿之外,僅有七號鐵桿和P桿等共四支,面對臨場複雜的狀況,難免捉襟見肘。今年初蕭毓緯教練眼見林芝儀身高抽長,力量漸增,便大膽主導換桿,光是木桿就有一、三、五號及五號、六號混血桿等5支,再加上七、八、九號鐵桿及P桿,以及各種角度的切桿,總共12支,林芝儀才真正跨入高爾夫的堂奧。「之前球桿型號的落差太大,根本無法適應距離與狀況的變化,現在每10~15碼就有不同的球桿可供選擇,可以培養更細膩的球風。」

換桿後,林芝儀不僅技術上更細膩多元,思路也更深入而精確,距離更增加約15~20碼,信心的提升難以計量。

為了增加換桿的效果,1、2月隱而未發,暫停參賽,5月一出場反而因為渴望比賽而締造佳績。

林芝儀今年6月在高雄美國學校剛念完小五,比賽頻率不高,小三那年剛投入訓練時還會為了挫折而哭泣,但教練看她協調性好,悟性又高,如一塊尚待雕琢的璞玉,必成大器。「芝儀從前年6月在威加高爾夫學院開始接觸高爾夫,隔年2月參加月賽,8月就獲得南區月賽女D組第三名,獲頒第一張月賽獎狀,她的進步曲線比一選手更明顯。」

蕭毓緯深知人才難覓,不能揠苗助長,以免前功盡棄,他採用雙向溝通教學法,跟選手一起擬訂三年養成計劃,而非片面、或命令式的填鴨式教學。

「第一年興趣培養,第二年認真比賽,第三年調整精進。」是教練的戰略布局,計劃則由師徒兩人一起研討擬訂。「先找出各項弱點,由選手親自繪製九宮格,列出亟待加強的部份,增強選手參與和認同感,例如控球和果嶺判別等等,做為改進或強化的標的。」某些數據甚至設定具體改進時程,林芝儀通常都能提早達標,去年6月設定半年內破百,林芝儀在2個月內就完成。

林芝儀的進步有目共睹,甚至超乎母親的期待。「她之前對比賽有些排斥,但比賽的成績又不錯,表示對高爾夫有很微妙的情結,需要教練從旁協助,蕭毓緯教練因材施教,極度開發潛能,恰如其分地扮演了伯樂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