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訊息(1113)-
去年4月,吳易軒傷癒重拾球桿,僅僅9個月,他就攀上顛峰,光榮入選國家隊,為選拔賽增添傳奇色彩。
選拔賽8個回合他首尾一貫,從71到76桿,不曾大起大落,其中連續四回合均為標準桿72桿或以下,平均每回合73.0桿,每項數據都證明球技進步,且心平氣和,把外界的干擾降至最低。「我覺得自己的球技不僅比受傷前更好,心理上也更冷靜,承受得住大風浪。」
目前就讀桃園治平高中高二的吳易軒初次搭上國家隊列車後,把自己的轉變歸功於那場福禍相倚的筋骨之痛,與打斷手骨顛倒勇的古諺竟不謀而合。「受傷前我的球風是狂野的,雖然有一股咄咄逼人的霸氣,卻不免因年少氣盛而暴起暴落,現在則是不溫不火,鋒芒內斂,行穩致遠。」
然而,這種轉變也不是傷後的頓悟,而是從挫折與自省中,一步步內觀漸悟。
前年5月他在一次籃球鬥牛賽中右臂脫臼,原以為只要看看跌打損傷師傅,上些藥膏就會慢慢痊愈,沒想到3個月後,因高舉蓮蓬頭淋浴再次傷筋動骨,而且傷勢急轉直下,必須以外科手術才能一勞永逸。
術後休息加上復健共耗時8個月,直到去年4月才重返球場。「復健那段期間是學打高爾夫以來最沈痛的煎熬,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同學們功力再進一步,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檢視,剛好可以冷眼檢討過去打球的心態,是否經得起硬仗。」
彌補8個月的空窗期,既要加緊衝刺跟時間賽跑,還得擔心舊傷復發,避免前功盡棄,吳易軒不得不小心翼翼,瞻前顧後,讓自己打得更聰明、更有效率。「我開始思索用頭腦打球,也就是加強策略運用,找對方法,而不是像以往,只是依靠靈感,一逕地使蠻力。」
重拾球桿的第一仗是110年5月北區月賽,吳易軒第一回合只抓2隻小鳥,柏忌5次、2次雙柏忌、1次三柏忌,以82桿繳卡,長桿、鐵桿、推桿沒有一項達標,所幸二、三回合77和75桿,總算每天都進步一點點,以男子A組第7取得季賽資格。
暑假42天6場12回合的美國行,則是透過密集的鍛鍊,上緊發條。雖成績平平,卻讓吳易軒漸入佳境,尤在返台前最後一擊「2021年未來冠軍卡拉威青少年世錦賽」決勝輪69桿,是傷癒後第一次打六字頭,更有重拾信心的喜悅。
秋季賽第一天,吳易軒在全國球場再次突破,以68桿領先群雄,不過整體表現仍起落不定,第二、三天又分別繳78、77桿,最後排名男子A組第8。直到冬季賽,他名列男子A組第五,才算通過嚴格的考驗。
從去年5月北區月賽,到12月冬季賽,吳易軒一步一腳印,為國家隊選拔賽作足準備,不得不說按部就班,計劃縝密。「秋季賽和冬季賽同樣是293桿,但冬季賽已呈穩定狀態,每日桿數從70到76,不再大起大落。簡單說,國家隊選拔就是冬季賽複製貼上的勝利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