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訊息(1068)-
做為北市高球明星學校新興國中九年級看板球星,謝睿哲總是扛著壓力上場,他在打敗對手之前,最重要的課題是學習戰勝自己。
已畢業的學長姐戰將如雲,包括今年春季賽男子總冠軍林士軒、新科國家隊員吳丞軒、已取得美國大學獎學金及入學許可的李佳璇,個個戰功卓越,完成階段目標,就連八年級學弟羅友成也橫空出世,贏得破紀錄的六次季賽男子B組冠軍。對謝睿哲而言,面對這些高懸的標竿雖與有榮焉,却隱然是壓力的等號。
壓力固然是自我敦促的絕佳動力,然而處理不當,也是壓垮信心的致命一擊,唯有善於反求諸己,疏導壓力者,才能順利解放。
謝睿睿10歲接觸高爾夫,11歲投入比賽,球齡僅5年,在父親引領下,他選擇厚植基礎釋放壓力。
為了讓自己的長桿更具威力,謝睿哲鍛鍊基本功從重塑體能下手,目前揮桿速度達每小時118英里,初見成效。「體能教練Peter Lu給的菜單從加強核心肌耐力下手,讓下盤更穩,打得更遠。」打高爾夫前,謝睿哲便是溜、滑冰雙棲好手,專攻短道競速,被視為滑冰的明日之星,比一般高球選手具備更紮實的下盤腿力,體能教練呂美賢從子弟兵肌肉最熟悉的記憶部位著手強化,師徒間如心有靈犀,收效恢宏。
謝睿哲當年從滑、溜冰改打改打高爾夫,也因為這些運動都著重穩健有力的下盤。「溜、滑冰體能消耗更大,強化下盤後我打高爾夫,更突顯速度與力量的優勢。」
但是高爾夫技巧似乎更細膩且複雜,長、短桿就像天平的兩端,必須均衡發展才能成為一流的選手,謝睿哲在成長過程中,過度側重力量,短桿相對疏忽,顯得頭重腳輕,仍需時間與經驗沈澱、消化。「也許體型還在增長中,長桿變好了,短桿又失控,就像魚與熊掌,很難兼得。」
或許自認起步稍晚,謝睿哲總感覺不斷地與時間賽跑,才能迎頭趕上,戰績雖未必一氣呵成,却時有亮點,令人印象深刻。2020年3月他第一次角逐季賽男子B組,便在立益球場第13洞締造一桿進洞。「我還記得長205碼,用5號木桿開球,沒有人看到球的落點,最後竟在球洞內找到,彷彿神仙指引,終身難忘。」同年6月夏季賽,升上B組第二次進軍季賽,排名便優於王晏彰、蔡睿恒、蔡安杰等名將,更成為大黑馬。
2021年8月他在幸福球場北區月賽第一次三回合都打70+桿,拿下生涯B組第一冠,也證明球技日益精進,只待心智跟上,便完美進化。
「當力量變大,擊球變遠,所有的環節都要跟著調整,如何接桿反而成為最大問題,只要找到其中訣竅,問題便迎刃而解。」謝睿哲一路尋尋覓覓,還沒有找到標準答案,但却信心十足,一旦成功解惑,他就可以蛻變為真正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