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訊息(1040)-
出賽不滿一年,10歲的邱翌寧便接連在去年(2023)12月小學錦標賽和今年北區2月賽,獲分組亞、季軍,進步速度驚人,球技更躍為同齡中的佼佼者 。
她的進步體現在體能優異、觀察敏銳以及教練引導,三項特質與際遇如三足鼎立,組成了進步三部曲。
「我從小練游泳,一下水就游2小時,爸爸說游泳是所有運動的基礎,不能忽視,便照著做了。」邱翌寧每周一至周六的游泳課奠定了強大的核心體能,父親認為游泳如內功心法,內力足底子好,練什麼功夫都紮實。「高爾夫揮桿要轉動大臂,蝶泳也有這樣的動作,她在游泳時等於也作高爾夫揮桿練習。」
有了優異的體能打底,就讀小四的邱翌寧不僅打得專注,也能作出高年級學姊才會的高難度動作,不論左曲、右曲球,甚至追求跟學姊一樣遠的距離都難不倒她。
去年4月,邱翌寧進入「思嘉關懷列車」培訓隊,和李妍嬉、田承昀等優秀的學姊成為隊友,且一下子增加了三、四位教練,她接收訊息的管道更多元,眼界跟著大開。「我就讀的新北新莊昌平小學已有三位高球教練,再加上思嘉關懷列車的四位教練,有那麼多人指導,覺得很幸運,這不是每個人都有的際遇。」
教練授課時,父親旁聽,不僅親子同樂,也分享收穫。「我的角色是陪伴,有時也是助教,有些孩子不易理解的內容,我幫忙課後講解說明,增加學習效果。」
邱翌寧對天候變化也展現同齡選手少有的敏銳,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去年全國小學12月錦標賽第一輪她締造生涯最佳88桿,一度暫居分組第一,但第二天採相同的策略、打法,卻繳96桿,雖然最終獲得中年級女生組亞軍,但總覺得美中不足。
「爸爸賽前跟我討論,要在距離80+碼的4個三桿洞打Par,才能完成設定的桿數,第一回合2次打Par,2次Bogey,成功率五成,但第二回合只有1次打Par,且有1次Double,明顯退步。」賽後邱翌寧與爸爸討論才發現空氣濕度的變化,使她的距離一夕間變短,無法複製前一天的劇本,就連果嶺的推桿也陷入低潮。「前一天只有3次三推,隔天距離無法掌控,攻果嶺成功率大降,變成5次三推。」
打高爾夫有時好像上一場大氣物理課,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未嘗不是寓教於樂,處處有科普新知,腦筋轉個彎挫折便不翼而飛,且成了追求更好的動力。
「小孩生長速度快,當時4桿洞和5桿洞都無法Par On,但現在已經可以了。」只經過3個月,邱翌寧長高,開球距離更遠,她的策略也隨著身高而改變,但不變的是,她更清楚攻果嶺必須更精準,才能為推桿創造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