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訊息(1004)-
即將升上國一的李俊澔,8月在東區月賽次輪高燒不退選擇退賽,浪費首輪的領先,再次與男子C組冠軍擦肩而過,在D組期間他可是月賽常勝軍,獲得3次冠軍,至今仍是東區月賽分組紀錄。
今年2月升上C組後,李俊澔進步的腳步放緩,當年成績不如他的勁敵邱旭謙反而後來居上,連贏東區5月及8月兩場月賽冠軍,他自己也陷入「少年維特的煩惱」。
父親說,李俊澔正面臨小孩轉大人的尷尬期,球桿與身體未能完全配合,無法人桿合一,成績起伏不定,教練認為現階段長太快,就算更改球桿,不到一年又得換桿,難以治本,倒不如身體定型後,再調整球桿,一勞永逸。
李俊澔和大一歲的哥哥李致勳同時接觸高爾夫,當時就讀花蓮海星小學三年級,學校推動基層扎根不遺餘力,他對高爾夫熱情持續加溫,在薛大昌教練的帶領催化下,成了良性循環,進步神速。2022年8月東區月賽開辦前,父母也常帶他轉戰西部各區月賽,累積實戰經驗,東區賽事一推出彷彿水到渠成,他便掌握先機跑在前頭。
孩子一開始打球,目光長遠的父親就作好一輩子的規劃,分別為兩兄弟各買一份花蓮球場的球證,希望自此沒有後顧之憂。「一張球證50萬,只能平常下場打折,比賽時就沒有折扣,雖然跟購買當初的預期有落差,但是每使用一次可省一、兩千元,不無幫助。」父親的生意作得很成功,有豐沛的人脈,口碑極佳的商譽,兩張球證的需求傳開,很快獲得解決。
要投身高球運動,需要多方面齊頭並進,才不致頭重腳輕,父親不時帶著孩子赴國外旅遊增廣見聞,連花費在語言的學習,也比一般家長的多得多,在在都為高爾夫作長期準備。「教育是龐大的投資,連政府都對教育編列鉅額的經費,家庭當然也不例外。」
雖然爸爸的後勤支援快、狠、準,迅速到位,但是李俊澔的第一個 C 組冠軍却陷入難產,他一心希望趕快長大渡過低潮期,就可以像哥哥李致勳的成績那樣趨於穩定。父親說,他對弟弟最大的期許,不只在於追趕哥哥,企圖心也要一樣強烈,才有相乘效果。「弟弟的天分一點也不比哥哥遜色,但是熱情相對較低,如果兩人的企圖都在同一水平,會產生良性競爭,那種牽引力是無法想像的,我期待那一天早日來臨。」
隨著2022年8月東區月賽開辦,帶動花蓮地區的高爾夫人才崛起,李家兄弟的表現無疑成為重要的觀察指標之一,想到這裡父親心裡就泛起「任重道遠」的宏願。「東區高球運動雖然起步晚,但我們個人只要有心,就可以涓滴成流,總有一天會迎頭趕上。」